环保部督查京津冀及周边:5月前半月69.7%企业有问题
元祐五年四月,时为右谏议大夫的朱光庭向朝廷请定子思封爵。
因而,汉魏六朝杂传塑造君子形象,也具有寓教指向,其重要目的乃在于教化民众,引领社会人伦的向善与向上。杂传人物形象塑造聚焦君子,初兴、初盛时期的汉魏六朝杂传开其端并形成共识,对君子形象,乃至君子文化的建构有着重要影响。
第一,写其为郡功曹主簿,孔融杀人而独不为说情,传中直接引用了邴原对君子言行一致的看法:君子于其言,出乎身,加乎民,言行,君子之枢机也。第三,同郡刘攀参与图夺太守公孙度事,窘逼无助,邴原匿之月余,帮助其脱险而不受报,表现其义与信。杂传在汉魏六朝时期兴起并实现了初次繁荣。《郭泰别传》云贾淑虽世有冠冕,而性险害,邑里患之。汉魏六朝杂传就多载君子以身作则的教化实例。
《三国志·魏书·邴原传》引崔琰语云:秉德纯懿,志行忠方,清静足以厉俗,贞固足以干事,所谓龙翰凤翼,国之重宝。君子及其核心内涵的君子人格就属于这样一种优秀传统文化精神。《吕氏春秋》作者群体的多元化直接导致了思想博杂的特点,也成就了其兼采众家的思想特色。
[47]二书用了顺风登高这样极为类似的语言,表达出了相通的思想:因与假。学术为政治服务,在战国末年尤其如此。二书皆成于战国末期,站在古今的转折点上,自然会有较多的共同语言。假舆马者,非利足也,而致千里。
天之立君,以为民也[36]有着较高的思想亲缘性。(《当染》)(2)贤主劳于求人,而佚于治事。
而《吕氏春秋》必不能反对之。郭沫若认为,吕不韦与嬴政有着深层次的矛盾。(《劝学》)(2)均薪施火,火就燥。[②] 许维遹:《吕氏春秋集释》,北京:中华书局,2016年,第618页。
义利之辨是儒家重要命题,义利关系是儒家特重的关系,在儒家政治学说中占有重要地位。后稷作稼,皋陶作刑,昆吾作陶,夏鮌作城。究其原因,这与二书的撰作主体一为思想家荀子,一为政治家吕不韦紧密相关。而《吕氏春秋》则向来有杂家之称。
由此可见,《吕氏春秋》编撰团队的人员组成必然具有杂而不纯的性质。二书已经跳出了孟子何必曰利的窠臼,不再罕言利而是有了更深入地认知。
至于李斯是否参与《吕氏春秋》编撰,了无证据。而齐国重要君臣、稷下人物之隐秘典故,非具有一定社会地位,非久居齐国,亦不能详知也。
由此看来,《吕氏春秋》确实具有政治上的考量,至于有无篡位夺权的阴谋此不可得知。《荀子》有着明确的问题意识,以人间论题为纲,随时、随事而发,没有事先的主线逻辑安排,所以看起来是一部掘发人道而非天道的思想著作。他将二书置于后周鲁时代的大背景下来考察,认为《荀子》之于《吕氏春秋》并不存在直接影响。当今之时世闇甚矣,人主有能明其德者,天下之士,其归之也,若蝉之走明火也。这种学术与政治的联姻,成就了百家争鸣的盛大场景,催生出了灿烂辉煌的思想成果。从《吕氏春秋》与《荀子》二书对学术与政治的先后关系处理上来看,《荀子》基本上是以学术在先,政治在后,以学术疗救政治的诸子学理路展开论述。
[①]这一观点与之前学界的主流观点有着极大不同,具有一定的创新性。自《汉书?艺文志》将其列为杂家以来,《吕氏春秋》杂家之说似不可动摇。
而这绝非普通作者所能知悉,所谓非熟知齐国与稷下学宫者不能道也。而从《吕氏春秋》文本所反映的具体内容观之,其当与齐国稷下学宫乃至荀子有相当大的关联。
[33]而荀子早就指出,不利而利之,不如利而后利之之利也。钱穆从战国晚期学者间的意态,有将自己侍奉的主子奉承为帝王之举,如荀卿弟子颂其师为呜呼,贤哉。
二书的同与异交织在一起,不可苛求。爱而后用之,不如爱而不用者之功也。如《报更》与《知士》论及静郭君与齐宣王事,孟尝君与齐威王事,亦涉及稷下学宫的两个重要人物,一为剂貌辨,一为淳于髡。君者,槃也,槃圆而水圆。
吕不韦虽不一定有取而代之的野心,但当有着经天纬地、为万世立仪的雄心。(《致士》)皆以泉水、树木、禽兽起兴,而归结到政事,归束到上位的统治者身上。
因为彼时,荀子与《荀子》的学术影响力已经很大,所谓著书遍天下。[12] 姜义华主编:《胡适学术文集-中国哲学史》(下),北京:中华书局,1991年,第675页。
此外,二书共同书写的还有蜂门、造父、王良等。为民父母这一打着深深儒家烙印的思想,既是《荀子》非常重视者,又在《吕氏春秋》的《序意》《不屈》二篇出现。
(《致士》)卢文弨曰:(引者注:荀子)此数语全本《左传》。顺风而呼,声非加疾也,而闻者彰。[29] 许维遹:《吕氏春秋集释》,第7页。[37] 许维遹:《吕氏春秋集释》,第433页。
所以,此处的儒当采其广义而非专名。[38]《吕氏春秋·不屈》与《荀子·礼论》所云简直如出一辙。
而佐藤将之认为,对于吕不韦来说,李斯的分量显然不够,因此并不认可李斯参与撰事。《荀子?大略》云,氐、羌之虏也。
[14] 刘全志:《荀子居赵入秦考》,载《管子学刊》,2014年第1期,第27-31页。依徐复观,《吕氏春秋》既没有出现荀子之名,亦没有出现今本《荀子》语句,但是该书仍然化用甚至袭用了荀子思想。
#相关推荐
-
评论列表 (0条)